隨著轎車的普及,駕校越來越成為一個熱門行業(yè),雨后春筍般涌現(xiàn)出來的駕校也使得同行之間的競爭日益白熱化。一些有識之士在取得機動車教練員資格證后往往貨比三家,擇棲而居;駕校為擴大生源,常常鼓吹師資力量雄厚,極個別駕校甚至拉郎配,造成“被”受聘。近日,我院審結了一件姓名權糾紛案,某汽車培訓公司被判書面賠禮道歉,并賠償損失2000元。
原告何某某是一名70末的清遠本地人。當初,為了增加競爭能力,何某某積極參加了汽車教練員培訓,并取得教練員資格。2011年9月的一天,何某某從廣東省道路運輸管理信息網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受聘于某汽車培訓公司名下,職業(yè)為教練員,起始時間是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。頓時,他大腦一片空白,這是釣魚網站?同名同姓的巧合嗎?他又再一次仔細核對網站名稱、姓名、教練證號等。沒錯,所有的資料都沒錯,他“被”聘用了。之后,何某某多次與某汽車培訓公司交涉,要求該公司停止侵權,賠償損失。但雙方協(xié)商進展并不順利,直到1年1個月后,該公司才到有關部門辦理了何某某的解聘手續(xù),但賠償問題仍然沒有結果。近一年后,何某某還是覺得咽不下這口氣,而向法院提起訴訟,要求某汽車培訓公司書面賠禮道歉,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0元,并承擔訴訟費。某汽車培訓公司則認為,何某某沒有受到名譽或經濟上的損失,要求法院駁回何某某的訴訟請求。
對于某汽車培訓公司為何有何某某的教練員資格材料,原來何某某曾向該公司的前負責人咨詢過車輛掛靠事宜。
法院經審理后認為,根據(jù)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》第九十九條規(guī)定,公民的姓名權受法律保護。被告某汽車培訓公司未與原告何某某簽訂合同,未征得何某某同意擅自使用何某某教練員資格證,用于交通運政系統(tǒng)教練員聘用流程,其行為已構成對何某某姓名權的侵犯,應對何某某要求書面賠禮道歉的請求予以支持。同時,侵權行為導致何某某教練員資格證不能同時用于其他公司,造成原告相應的財產損失,結合被告過錯程度、造成的后果等因素,法院判決被告某汽車培訓公司向原告何某某書面賠禮道歉,賠償損失2000元,并駁回了原告何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。
法官說法: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,必須堅持誠實信用原則。投機取巧、偷梁換柱雖然能取得一時的利潤,但不可能長期健康發(fā)展。同時,對不誠信的行為,相關部門要加大打擊力度,納入黑名單,使不誠信行為在經濟上受到懲罰。(蔣茂杰,0763-3392742;鄧洪政)